与此同时,“成文法”也取代了“判例法”,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已做到“皆有法式”,“事皆决于法。” “成文法”被全体人民所知晓,致使“吏不敢以非法遇民”,人民有可能依据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。 那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的正式实施,则具有划时代意义,将为中国挖掘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潜力提供法律保障。 从发展进程来看,法学是跟随时代发展要求而改变,法律建设史亦是城市的发展史。 从提出“依法治市”到“打造一流法治城市”,再升级到建设“法治中国示范城市”,深圳用多年的法治实践表明,改革与法治如同“鸟之两翼”“车之两轮”,一体并行。 一方面,减轻失败带来的道德压力有助于改变个人对投资、创业失败的畏惧观念,给予人们重新开始的勇气和机会;另一方面,减轻失败带来的道德压力有利于营造“宽容失败”的社会氛围,最大限度地鼓励个人参与投资、创业,培育企业家精神。 个人破产制度为创业失败者提供了二次进场的可能性,使其免受创业失败债务的长期困扰。 《深圳市统计年鉴》、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相关数据显示,41年来,深圳的企业总数从839户增长至235万户,增长了2794倍; 以最新的常住人口数据1768万人口计算,意味着全市每一百人拥有商事主体22户,拥有企业13户。 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《2021年度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评估报告》,香港内部凤凰四肖,深圳在36个典型城市中综合排名第二; 在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发布的《中国营商环境与民营企业家评价调查报告》中,深圳法治环境指数得分位居全国第一; 由于深圳正在开展核酸检测,新郎、新娘以及30多位参加婚礼的宾客随即到附近核酸检测点排队做检测。 它是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、从生产导向回归生活导向,全方位构建“人城境业”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,是生产、生活、生态协同融合,“人、城、境、业”高度和谐统一的“田园城市”。 建市40多年,深圳在经济社会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,深圳高度重视宜居环境建设,先后获得“国家园林城市”“国际花园城市”“中国人居环境奖”等荣誉。 至今,深圳成功创建“国家森林城市”和“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”,全市公园数量超过1000座,是“千园之城”,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滨海城市。 深圳向社会征询《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(2022-2024年)》(草案)(以下简称“行动计划”)。 要通过打造“一脊”“一带”“二十廊”的魅力生态骨架,设立全域营建分类指引、实施“山海连城、生态筑城、公园融城、人文趣城”四大行动计划,将深圳建成一个安全韧性、绿色健康的山海家园,一个市民享自然野趣的户外天堂的目标。 在经过“公园城市”这个巨无霸城市之肺过滤后,海滨城市的空气质量将得到大幅度提高。 值得注意的是,在我国“公园城市”最早是由成都实践创新的,到目前为止都是各大城市的发展“公园城市”的引领者。 成都的“一心、两翼、三轴、多中心”与深圳的“一脊、一带、二十廊”颇有神似。 面对细分领域的佼佼者,深圳绝不是傲慢自居,孤芳自赏;而是多方借鉴,结合自身条件,做出最优解。 如果说经济奇迹是深圳的硬实力,那么现代法治、文明品质、绿色生态等要素构成了深圳软实力。 文明,是深圳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,也是这座城市最美的底色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 |